撰稿人: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6-10
技道相承,匠心不别
六月骊歌起,又是一年盛夏毕业季
那些在工匠精神中锤炼技艺的日夜
那些在实训车间里奔忙探索的身影
如今都将被铭刻为专属的学院记忆
从青涩入学到技成毕业,我们始于初秋,相伴数载
2025年,我们再次推出优秀毕业生特辑
见证青春的荣光,也记录奋斗的轨迹
前行路上,愿你们“行于技道,心向远方”
他曾是校园里默默钻研电路图纸的学生,也是实训室里反复探索试验的青年。如今,他已在新能源产业一线成为技术骨干,带领团队完成关键项目研发,持续推动生产流程更迭——他是李俊均,东莞市技师学院2018届毕业生,一位以技能回应时代挑战、以行动诠释“厚德砺技、自信自强”的青年榜样。
初心于技,成于实践
2014年,李俊均带着对电子技术的兴趣,走进东莞市技师学院,成为机电专业的一名学生。回顾这段求学经历,他形容为“扎根土壤、筑牢根基”的阶段。
学院以“厚德砺技、自信自强”为校训,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育人理念。课堂上,他潜心钻研电子电路、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实训中,他积极操作设备,磨炼动手能力。先进的实训平台、紧贴产业前沿的课程设置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使他在专业上迅速扎根。同时,学院组织参与各类技能竞赛与创新项目,也激发了他的实战能力与团队意识。“我始终记得在竞赛集训室调试设备的日子,那些挑战和尝试,构成了我职业成长最初的肌理。”李俊均说。
实训启程,技立新境
2019年3月,李俊均作为学院中德合作班的优秀毕业生,顺利通过德语水平考核以及德国劳工局和戴姆勒子公司Accumotive的面试,赴德任职,负责自动化设备调试、维护与验收。
初到德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以及对工艺标准的极致要求,给他带来不小压力。他选择沉下心,反复熟悉设备构造、掌握维护规范,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迅速成长。也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技能不仅是谋生之器,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德国人对技术的严谨态度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精密制造背后的文化逻辑,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新能源行业深耕的方向。”李俊均回忆道。
2021年,李俊均回国加入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深耕锂电池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全球知名的锂电池服务商,专注于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车、智能储能产品和其他环保项目提供一流的一站式锂电池封装解决方案。新能德科技也是学院深度合作的企业之一,长期以来通过订单培养、前置实习、共建产业学院和校外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与学院紧密合作,为学生搭建起从“学习”到“实战”、从“校园”到“岗位”的成长通道,持续吸纳优秀毕业生进入研发、技术、管理等核心岗位,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协同育人和发展。
勇于挑战,突破创新
刚入职不久,他便参与到某知名品牌研发新型电池项目中,承担电池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的关键任务。面对产品对体积、散热、能量密度等多维度的高要求,他不断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结合在校学习与海外经验,提出了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设计方案。经多轮测试,该方案顺利落地,不仅提升了产品能效指标,也获得客户与企业高层的高度肯定。
此后,李俊均的角色从工程师逐步历练为团队技术骨干。在一次针对电池组装流程的优化项目中,他主动调研生产线运行情况,运用所学的自动化控制和精益生产理念,提出引入自动化设备并重新布局生产流程的方案。经过现场验证,该方案将关键环节效率提升30%,极大地压缩了生产成本,成为公司内部的优秀成果案例。在企业内部,他不仅承担关键项目,更逐渐参与到年轻员工的带教中,成为团队里的中坚力量。
匠心筑梦,行稳致远
从东莞走向德国,再回到本土一线,李俊均的人生轨迹,正是技能型人才在新时代实现突破与价值的缩影。他坦言,技能不仅是打开职业之门的钥匙,更是一种终身学习、自我突破的价值追求。他认为“无论你走在实验室、工厂,还是车间一线,只要愿意深耕,都是通往广阔天地的路径。”
如今的李俊均,仍常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能上场’的人。技能不是终点,而是通往人生更大舞台的底气。”“要自信,要勤奋,要勇敢去磨自己的技艺。每一次调试、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你在铸造自己的未来。”
初审:候婧
审核:刘惠强
审定:吴广达